常聽業內人士講展覽一線城市,一致公認的有三家:北上廣;部分人認為有四家:北上廣深。
一線城市概念探源
一線城市概念從何而來?本人揣度來自房地產業。
國內,房地產業習慣將城市分線,且有一、二、三、四線的細分。
房地產業的一線城市,也有北上廣和北上廣深兩種說法。今年“兩會”,住建部部長陳政高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,高度關注近期一線城市房價變化,目前北上廣深四城市正想方設法穩定市場??梢?,住建部認為房地產的一線城市是北上廣深。
北上廣深為何是房地產的一線城市,我想,無非是住房消費需求長期高企,地價房價高居國內城市前茅,房地產業規模龐大。而房地產二、三、四線城市與一線城市的區別,恰恰表現在消費需求、房地價格和產業規模三個方面。
展覽業移植一線城市概念
將一線城市的概念從房地產業移植到展覽業,似乎是展覽業獨特之舉,鮮見其他行業如此比照。
展覽業與房地產業有特殊關系嗎?除不少城市政府把大型展館交由房地產公司投資建設,并刻意打造會展小區外,我思量不出來。
如非要探究,大概因為兩者都是城市經濟的產物,兩者的一線城市剛好吻合,而且一線城市的概念易于產業宣傳推廣,也便與二、三線城市區別。
展覽一線城市的概念似與房地產業有所不同,這個說法只在展覽業內流傳,媒體喜歡用,但官方如商務部從沒為此背書。
還有,房地產一線城市的說法未見得是褒義,其往往與高房價及其種種限制性購房政策相關聯,“逃離北上廣”的輿論就是例證。而展覽一線城市的說法卻少有貶義,已在北上廣發展的展會主辦方以及服務提供方普覺滋潤,而未進駐北上廣的心向往之。
展覽一線城市的標準
既然業內認同展覽城市可分為一、二、三、四線,那么,這種分法總得有個標準吧!以我所知,業內似乎并無標準,或因耳熟能詳無所謂標準。
老話說“沒有規矩,不成方圓”。堂堂的一線展覽城市,且有三家和四家之爭,連個標準也沒有,總不是個事兒吧。本人不才,斗膽捋上幾條供各位審度,看能否作為標準?
【標準一】城市展館可供展覽的面積達40萬平方米以上。此為硬件。
上海、廣州、北京的展館可供
展覽搭建的面積已超過此標準,深圳目前則在標準以下。
【標準二】城市年經貿展覽總面積(毛面積)達500萬平方米以上。此為行業規模。
據中國會展經濟研究會統計,2014年上海為1279萬平方米,廣州為859萬平方米,北京為608萬平方米,而深圳僅為256萬平方米。
【標準三】城市展會數量達300場以上,且展覽面積5萬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展會占城市年展覽面積總額的1/3以上。此為展會數量規模與結構水平。
據中國會展經濟研究會統計,2014年上海為796場,北京為431場,廣州為391場,而深圳僅為79場。
5萬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展會占1/3以上的比例,估計上海、廣州沒有問題。
【標準四】城市展會銷售價格每平方米平均在1000元左右。此為營收水平。
上海均價可能高于此水平,北京、廣州應該差不多,深圳的情況不太了解。
【標準五】城市展會主辦方超過200家以上。此為市場主體規模。
本人雖不掌握這方面的具體統計數據,但估計上海、北京、廣州的展會主辦方應超過此數。
【標準六】進駐城市的跨國展覽公司不少于5家(不含中外合資公司)。此為國際化程度。
根據可以公開查閱的信息,進駐上海、北京的跨國展覽公司都在5家以上。
【標準七】城市設立會展專業的大專院校在5家以上。此為人才培養基礎。
北上廣應可達標,甚至超標,但不了解深圳的情況。
如按上述標準衡量,中國的一線展覽城市只能是“上廣北”(“北上廣”排序已不合適了)。
在下所提標準不盡科學,且屬一家之言,僅想為一線展覽城市找點根據,同時為業內同仁貢獻飯后茶余談資耳。